近十年评分最高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揭露了美国的弊病

发表于:2022-07-28 18:04:16   稿源:吉剧网 浏览量:12

近十来年,评分最高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是哪一部?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但确实是豆瓣评分8.9的《绿皮书》。

片名绿皮书是黑人旅游出行指南,里面标注了美国各地允许黑人食宿的饭店和旅馆。

《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电影。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有钱、有学识、有社会地位,谈吐温文尔雅的黑人音乐家唐·雪利。

另一个是混迹在社会底层、举止粗鲁,靠捞偏门养活家人的夜总会白人打手托尼·利普。

这样一黑一白的配置本不会有交际的机会。

但是黑人音乐家唐到美国南部巡演,需要一名司机兼保镖,以确保巡演顺利;白人托尼刚刚丢了工作,急需赚钱养家。

有供有需,两人便成了雇佣关系,在他们的旅途中,反复出现黑与白的桥段,一路上也产生了很多笑料。

最后,二人消除偏见和隔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如此一看,《绿皮书》就是一部模式化的俗套电影,为何会受到奥斯卡的青睐。

原因在于电影所处的背景,60年代的美国,在《吉姆·克劳法》和“平等但隔离”政策的影响下,种族歧视异常严重。

黑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限制,如白人和黑人都在公交车上时,黑人必须下车,若不同意就强制执行。

《绿皮书》中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展示,黑人在衣食住行用上都会被白人带着有色眼镜审视。

关于衣。

唐已经是闻名全美的钢琴家,无论是地位、财富和艺术造诣都是首屈一指。

可是,他看上了一家西装店的一套西服,想要试穿时却被店老板强制要求他先付款再为他裁剪尺寸。

因为他是黑人,老板对他充满不信任,不认为底层的有色人种,有资格试穿象征着高贵和优雅的西服。

唐没有过多的解释,甩下西服转身离去,他明白不论自己多么成功,白人们固有的偏见都难以消除。

关于食。

唐被邀请到当地演出,白人们夹道欢迎,只是这种做出来的样子,到了真正需要尊重的时候都化成了泡影。

满面笑容的餐厅主管带着唐到更衣间休息,本以为会是窗明几亮的宽敞地方,实则却是狭窄昏暗的,临时腾出来的储物间。

当唐到餐厅吃饭时,服务员和主管都将他拦在门外,不允许唐和白人同桌吃饭,这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传统。

即使唐才是当晚最大的主角,即使唐竭力解释,也以罢演逼迫他们,仍旧无法动摇他们不让黑人上桌的所谓的规矩。

这样的境遇,唐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次,他都没有做出出格的举动,但是这一次,他终于起身反抗。

尽管收效甚微,可他内心是快乐的,因为能为自己发声,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关于住。

住宿的问题,唐一路南巡下来,反差很明显。

一开始,给唐提供住宿的酒店还都是金碧辉煌的环境,只是越往南走,旅馆越破。

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让黑人的生存变得不易,连最基本的安身之地都难以满足,也让唐的处境变得危险莫测。

深夜去酒吧买醉,白人会以黑人为由,对他极尽玩弄,甚至拳脚相向,根本不理会他是否是这个国家最有名的钢琴家。

关于行。

唐和托尼的行程因突降大雨被阻延,他们在雨中摸索着前进,找不到下一个目的地,最终迷路。

他们到了一个不在绿皮书上的日落镇,日落镇的意思就是太阳落山之后,黑人不能再在街上游走。

当地的警方拦下了他们的车,唐坐在后排,既没有顶撞警方,也没有出言不逊,可是就是因为他是黑人,还在夜晚出来,便被关进了监狱。

明明他什么都没做却要被权力处罚,如果他不认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弟弟,他的美国公民权益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美国,当时的黑人连呼吸都是错的。

关于用。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把这种歧视摆在了台面上。

托尼家雇了两个黑人工人为他们家修厨房,妻子为他们倒了两杯水,托尼看见后,随即将杯子丢在垃圾桶。

而在唐的身上,这种歧视更甚。

唐因由于内急想要在餐厅内上厕所,白人经理却阻止他进去解手,反而让他去屋外的茅厕。

唐是黑人,不配与白人共用一个洗手间,他们配得上的是脏乱差,或是荒野。

面对这些歧视和不公,托尼和唐的阶层和肤色不同,选择的方式也各异。

托尼的选择是动用暴力,当他在落日镇被警察讽刺为半个黑人时,挥舞手中的拳头,是他发泄的有力武器。

唐的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更像白人,以自尊赢得尊重,所以他才会放弃在众星捧月的大城市巡演,选择到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部进行巡演。

可是,现实很残酷,问题也很尖锐。

他们俩所用的手段一文一武,是解决问题的完美搭配。

表面上看,唐所到之处,每场演奏会都会受到白人的欢迎;托尼用自己的拳头和油嘴滑舌也解决了不少麻烦。

实际上,不论他们如何努力,如何愤怒或不解,根源深处的弊端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改变的只有自己。

那些因黑与白落下的眼泪,能够感动的只有唐和托尼两人而已。

电影中,最搞笑的一段是托尼拿着炸鸡大快朵颐,并与唐分享。

起初唐十分抗拒,但托尼以黑人都爱吃炸鸡为由,热情的把炸鸡递到唐的嘴边,最终唐还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

这一段情节看似搞笑,其实背后有着深深的偏见。

我们先来看看偏见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文化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可总会有所谓的大多数把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拿出来并加以放大作为论证别人无知落后的证据。

也许本意不坏,但是当一群人都跟随的时候,玩笑也就演变成了事件,事件随之成为长久难以消除的世俗认知,偏见产生。

黑人都爱吃炸鸡,就是白人对黑人百年来固有的偏见。

19世纪,黑奴制尚未废除,黑人做着一些苦力活儿,为白人农场主鞍前马后,受尽欺辱和白眼。

不过, 他们也有一些自由,即他们被允许养鸡,可以把鸡卖掉或做成炸鸡,然后用这些钱赎身。

久而久之,黑人与炸鸡就有了联系,白人眼里也就形成了黑人喜欢吃炸鸡的固有印象,实则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

多年过去,白人还用以前的老观念审视黑人,可见他们心底的傲慢无礼,不会对黑人有理解之举。

殊不知,黑人和炸鸡的背后,是一段民族的血泪史。

《绿皮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62年的美国,消除隔阂的只有白人托尼和黑人唐。

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让黑人的福利待遇较之以前提升了一个档次。

只是多年来,这些反抗到最后都成了一张有很多字的纸,虽有法律背书但无法律效力,对本质的东西并无半点改善。

当当局者需要黑人选票时,他们是伟大美国的子民;当当局者政局稳定时,他们便成了白人眼中的下等民族。

美国的阶层构成是白人、亚裔与黑人,这种结构透出一个字——乱。

不管时势如何变化,肤色和文化的错位,让他们在美国找不到认同感和包容感,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所以不会有民族凝聚力,更不会一心一致对外。

当一方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暴乱不可避免,看热闹更是不胜枚举,三类人群之间的冲突不断也是常事。

所以我们听到的美国是自由和民主,见到的却是自由被设墙,民主被捆绑,否则就不会有弗洛伊德之死(i can't breathe)。

这样的美国,即使有再多的《绿皮书》,也不过是政治正确的产物,对阶级、歧视的根基触碰不到分毫。

因为现在的美国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底下有很多小弟乘凉,树上有不同的果子,可树干内部早已被虫蛀,腐烂只是时间问题。

推荐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