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这部被千夫所指的电影,还有什么价值?

发表于:2021-12-27 22:07:11   稿源:吉剧网 浏览量:51

我身边有太多人不喜欢《误杀2》了。

说实话,我也不能界定这部电影究竟“好”或“不好”,因为它的优缺点都太过明显。

痛斥它的人,无外乎都在讨厌它廉价的煽情,我也不喜欢这类煽情。

但是观影如同阅读,阅后的思考是有必要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到比煽情更重要的东西。

1.先说故事

《误杀2》是一部剧情片,导演戴墨,监制陈思诚,万达影业出品,改编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它的剧作基础有一个已经得到市场验证的成功蓝本。

剧情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位父亲为了需要心脏移植手术的儿子,导了一出大戏。

和前作《误杀》不同,它并没有悬疑片的标签,但它有一个悬疑片必备的元素——麦格芬。

麦格芬,是故事的发动机,是一种诡计和手法。

麦格芬是片中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在犯罪电影中非常重要,它就是一个激发角色行为的契机。

影片一开始,是犯罪片的惯用手法——凌厉的剪辑之下,急匆匆的警察、蜂拥而至的媒体和市民、隔绝环境的警戒线。

一个丧心病狂的歹徒,劫持了医院大厅的患者和保安、医生和护士作为人质,向警方喊话,索要一颗心脏。

显而易见,《误杀2》的“麦格芬”是一颗心脏,所有的剧情都会围绕着这颗心脏展开。

同时,这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绑架人质不要钱,要的是一颗心脏?

当红新闻主播李安琪为了新闻热点,带摄影机只身闯入医院,直击绑架案现场,才为警察和市民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劫匪在李安琪的镜头前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解释了他的动机。

故事发生在泰国,有一对普通夫妻,丈夫林日朗(肖央饰)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编剧,妻子阿玲(文咏珊 饰)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补习班教师。

他们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小虫,虽不富裕,但也幸福。

不料悲剧降临,小虫罹患扩张性心肌病,急需心脏移植手术。

这么一个打亲情牌的故事一讲,原本一个穷凶极恶的劫匪,瞬间变成了一个走投无路的无助父亲。

连带着本身犯罪片的快节奏,一下子被充满阳光的美好家庭生活的慢节奏拖垮,观众的观影情绪直接受到影响,整个银幕都只剩下煽情到要溢出来的升格镜头。

再回到劫案现场,本身义愤填膺的市民和媒体,都为这位可怜的父亲潸然泪下。

可他转眼间又假装杀了一名特警,市民和媒体又开始对他口诛笔伐。

然后他又讲述,自己的儿子今天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一个心脏,自己卖剧本、骑摩的、借了高利贷凑齐了200万天价医药费,可是心脏却被人半路截胡,市民和媒体愤怒激昂,又一次站到了林日朗一边。

一边是人间悲剧,一边是绑架现场,这种闪回式的快慢交叉故事线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情绪敏感一些的观众自然会感受到如坐针毡。

这种简陋的情绪切换方式,使煽情的廉价感暴露无遗,把这一手亲情牌打得稀烂。

但幸好,《误杀2》的重点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发生了转变,从众人诟病的煽情转变到了对抗强权。

本该移植给小虫的心脏,被市秘书长萨丁先生截胡,给了市长的儿子。

李安琪拿到了录音证据,曝光了他们的行径。

市长救子心切,愧疚万分。林日朗让市长假装被自己劫持,以此换来狙击一枪,将自己的心脏给了自己的儿子。

且不说这部电影如何利用了民粹,如何煽动了情绪,至少它在故事里得到了真相,以及还算能够接受的结果。

虽然主角被“杀”得牵强,也算是切题“误杀”。

 

2.哪个是正面人物?

《误杀2》里刻画人,多次出现“好”的字眼。

首先,是“好媒体”。

警察局长说,回头一定给李安琪申请一个“好市民奖”。

那么,她算是一个好媒体吗?

媒体在影片中是什么形象?是看到绑架案就两眼放光的热点追击机器。

李安琪完全不顾自身安全,都要调查事情的真相。

她在警察办案的时候妨碍公务,闯进案发现场,手下的小记者,用摄影机器人尾随特警,导致特警身陷囹圄。

在林日朗成为匪徒时,为了蹭热度,捏造自己被林日朗性骚扰。

所以,她是为了热点,还是为了真相?

一切尘埃落定,林日朗死了,她准备报道新闻,露出了职业笑容,却词穷在镜头前。

然后,是“好医生”。

被林日朗绑架的人质里,原本有一个医闹。

医闹的老婆,死在了小虫的主治医师达马的手术台上。

他去医院,本来是要杀掉达马的。但达马在绑架案的事故中,保护了一个孕妇,医闹便放过了达马。

在林日朗的葬礼上,他说,达马是一个好医生。

但是达马在手术费方面,对林日朗一家也有冷漠的时候;心脏被截胡,他对上层的强权,也不得不屈服。

其次,是“好警察”。

前文都忽略了这个重要角色,任达华饰演的警察张正义。

张正义刑警经验丰富,是警察局长的师父,为人讲情理又不失理性。

在谈判过程中,林日朗问他是不是一个好警察,他说自己是。

林日朗又问他,就算拿走心脏的人权势滔天,他会不会不顾一切揪出来幕后黑手。

张正义迟疑了。

再其次,是“好市长”。

这位新晋市长,得到市民支持后走马上任,为市民出台了重大疾病补贴政策,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市长。

他情愿以自己的命换那颗心脏,又配合林日朗演了场劫持戏。

最后因心脏之事卸任,他又做了器官非法交易的庭审证人。

市长之子被那颗心脏救活之后,市长还去墓地远远吊唁林日朗。

但是,事情毕竟因他而起,是他的儿子插队移植了本该属于小虫的心脏,如果没有这件事,林日朗可能也不会死。

最后,是“好市民”。

张正义为了保护人质,一直采取妥协态度。

而警察局长却想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派特警潜入杀掉林日朗。

警察局长气愤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市民,在为犯罪的匪徒喊加油。

这群背景板的市民群体,就是现实里的吃瓜群众。

他们对事件的认知,完全在于媒体的口吻,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他们被带节奏、被煽动,没有是非分辨能力,事情一旦有了反转,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转变立场。

人的好坏,本就是难以界定的。

 

3.电影本身的问题

说完人的问题,来说一下电影本身的问题。

不合时宜的煽情桥段和抒情配乐,是暴露在感官层面最明显的问题,已经被千夫所指。

在抒情时刻的叠化剪辑和升格镜头,让电影的制作显得廉价,而我作为一个极其心软易感动的人,却没有被感动,整部电影也没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出彩对白。

还有绑架犯罪片最重要的时间逻辑问题。

影片开头,绑匪林日朗就给了警方一个小时的时间限制,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给观众一种紧迫感,但当抒情的闪回画面出现的那一刻,紧迫的时间意识完全被淡化并忽略掉了。

并且,同一个角色在这一紧迫的时间内,活动的空间范围太大。

例如市长秘书萨丁先生,先是看到新闻说,林日朗逼院长说出了卫生局长的名字,便去卫生局杀死了卫生局长。

接着再到了绑架现场,然后带着空的心脏箱子,去了医院找小虫,然后又回到了案发现场。

林日朗和警察的对峙从白天到黑夜,难道只有一个小时?

还有心脏移植部分的逻辑问题。

有人问,为什么林日朗要这么麻烦让警察杀了自己,再给自己儿子移植,直接移植不行吗?

不行。

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禁止活体心脏移植,所以林日朗无法直接将自己的心脏捐给自己的儿子。

还有的观众说,成年人的心脏不能移植给小孩,但在医学上,配型成功是可以的。

但是心脏移植对体重要求严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体重的相配比身高重要,供体的体重可以比受体轻20%,可以比受体重50%。

等于说,如果小虫80斤,林日朗120斤,是可以进行心脏移植的。

 

4.优缺参半

《误杀2》最大的优点在于题材,且不说它与《迫在眉梢》《热天午后》和《恐怖直播》有什么相似之处,毕竟撞桥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光明正大改编,也没有必要去诟病《误杀2》在剧作层面有什么不妥。

创作者将这个原本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背景架空,在异国做出来一部这样的犯罪类型片上院线给国内观众看,

说实话,是有些不伦不类。

它在泰国拍摄,却是华语对白,并不像一个在泰国发生的故事,更像是香港,但又不是香港,带着一点韩国商业片的气质,更不可能是内地的故事。

而这种揉杂产生的结果,就是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普通人故事,变得不接地气,所以抨击现实的力度不够。

而且,在国内并不会有太多人对强权有反抗的机会,所以影片中市民们被煽动的情绪反而变成了尴尬的演技。

但我的观影体验,却产生了些许看孟京辉导演的意大利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感受。

用华语去演绎一个反抗强权的故事,算是一种勇气。

并且,它好歹算是一个悲剧,安逸使我们需要珍惜悲剧,悲剧能让人清醒。

如今的电影市场,很难去展现一个“死亡也是一种胜利”的内核,《误杀2》就是这种内核。

林日朗死后,张正义在便签上写下“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林日朗不是一个“好人”或是“坏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种可悲的胜利,是一个普通的穷人、普通的编剧、普通的父亲的死换来的。

萤火虫为什么在灯底下就不亮了?因为有的人,天生就比你的地位高贵。

滚动片尾字幕的彩蛋,抽离了所有的故事,把这一切都当作林日朗写的一出戏。

我只当它是为了过审而加的,比一行黑底白字的“审判结局”字幕要好许多。

说了这么多,这部电影值不值得去看,我相信读者心中自有判断。

推荐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