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星资料  »  于黛琴

于黛琴

于黛琴

别名:
Yudaiqin
国籍:
中国
民族:
星座:
身高:
0CM
体重:
0KG
出生地:
辽宁大连
出生日期:
职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代表作:
话剧《威尼斯商人》
简介:
影人简介 于黛琴,1930年12月出生,籍山东栖霞县,生于辽宁大连。七岁读私塾,继而入桃源台小学。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1945年底入岭前区政府宣传科,从事文艺宣传...更多>>
''
简介
影人简介
  于黛琴,1930年12月出生,籍山东栖霞县,生于辽宁大连。七岁读私塾,继而入桃源台小学。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1945年底入岭前区政府宣传科,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6年春加入东北文工一团,在沙蒙、张平等人指导下,参加演出活动。1951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4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拍过《葡萄熟了的时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影片。1957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话剧演员。  在青艺剧院,参演剧目五十多部。扮演的主要角色有《血泪仇》儿媳妇、《刘介梅》介梅妻、《夺印》烂菜花、《龙马精神》秀英、《保尔·柯察金》丽达、《降龙伏虎》李玉桃、《李双双》李双双、《红鼻子》叶太太、《曙光》岳灵姑、《战斗中的篇章》江青、《撩开你的面纱》小川惠美、《威尼斯商人》鲍希霞、《两颗金刚》日本妇女等。其中《李双双》获1964年优秀话剧演出奖,与张瑞芳塑造的李双双,并称“南北李双双”。《撩开你的面纱》获文化部举行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威尼斯商人》中的鲍希霞,获1981年文化部颁发的一等演员奖。  80年代初开始,翻译出版了大量日本戏剧、影视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如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坎坷》《至爱》;日本话剧《结婚》《四川好人》《王子与乞丐》;音乐剧《安徒生之恋》;偶形剧《亨特和葛蕾特》;电影《在杂技团背后》等。同时,将中国话剧《天下第一楼》《可口可笑》《红鼻子》等译成日文,译作被专家公认为上乘之作。还发表《中国戏剧现状》《中国话剧发展史》等专著、论文。参与中日合作影视作品《别了,李香兰》《清凉寺的钟声》《廖仲凯》《秋瑾》等制作。她既是翻译,又是艺术指导、风俗顾问等。她为艺刻苦,演戏认真,功底扎实,具有朴实、自然、鲜明的艺术风格,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早年经历

于黛琴,籍山东栖霞县,生于辽宁大连。七岁读私塾,继而入桃源台小学。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1945年底入岭前区政府宣传科,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6年春加入东北文工一团,在沙蒙、张平等人指导下,参加演出活动。1951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4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拍过《葡萄熟了的时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影片。1957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话剧演员。

演艺经历

在青艺剧院,参演剧目五十多部。扮演的主要角色有《血泪仇》儿媳妇、《刘介梅》介梅妻、《夺印》烂菜花、《龙马精神》秀英、《保尔·柯察金》丽达、《降龙伏虎》李玉桃、《李双双》李双双、《红鼻子》叶太太、《曙光》岳灵姑、《战斗中的篇章》江青、《撩开你的面纱》小川惠美、《威尼斯商人》鲍希霞、《两颗金刚》日本妇女等。其中《李双双》获1964年优秀话剧演出奖,与张瑞芳塑造的李双双,并称“南北李双双”。80年代初开始,翻译出版了大量日本戏剧、影视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如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坎坷》《至爱》;日本话剧《结婚》《四川好人》《王子与乞丐》;音乐剧《安徒生之恋》;偶形剧《亨特和葛蕾特》;电影《在杂技团背后》等。同时,将中国话剧《天下第一楼》《可口可笑》《红鼻子》等译成日文,译作被专家公认为上乘之作。还发表《中国戏剧现状》《中国话剧发展史》等专著、论文。参与中日合作影视作品《别了,李香兰》《清凉寺的钟声》《廖仲凯》《秋瑾》等制作。她既是翻译,又是艺术指导、风俗顾问等。她为艺刻苦,演戏认真,功底扎实,具有朴实、自然、鲜明的艺术风格,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个人生活

丈夫为著名演员管宗祥,儿子为著名导演管虎,儿媳为著名演员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