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星资料  »  魏云

魏云

魏云

别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星座:
身高:
0CM
体重:
0KG
出生地:
河南省郑州市
出生日期:
职业:
豫剧表演艺术家
毕业院校:
代表作:
《朝阳沟》,《小二黑结婚》
简介:
影人简介 魏云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更多>>
''
简介
影人简介

魏云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人物评价

魏云是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之一,名列三团“五大主演”,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创造的唱腔,至今留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她在《朝阳沟》里扮演银环演唱的许多唱段,如“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上山”、“下山”,到现在也是戏迷点唱、传魏云在《朝阳沟》饰演的银环唱率最高的段子。

现代豫剧他们那一代演员,还有编导、音乐设计,对于豫剧现代戏可以说有筚路蓝缕之功。虽然现在看来,排演现代戏对于豫剧工作者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面对的环境异常艰苦——豫剧演了二三百年,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严格的程式,都是为塑造封建时代的人物服务的。突然要把这些舍弃,用传统艺术去表现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新生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不但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连固有的程式也会成为束缚演员塑造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枷锁——所幸,三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文工团员,身上较少有传统的影响(这些文工团在解放后组建了河南省歌剧院,1956年又奉命改组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专门排演现代戏)。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没有传统的根基固然较少受程式的束缚,但同时也意味着艺术表现力的贫乏,还有不被观众欣赏习惯接受之虞: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常香玉的人生故事》中,87岁的杨兰春对于50多年前的事情,至今仍耿耿于怀——

50年代,人们看惯了传统戏,尚不知现代戏为何物。三团到外地演出,魏云扮演的女主角一上场,观众就反映强烈:“不要不要,下去下去,要看常香玉,看常香玉!”魏云登时就挂不住了,跑到后台,把头上的辫子(化妆戴的发套)拽下来一摔,趴在桌子上大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三团竟至维持不下去,面临解散的危机。

转机出现在1958年,一出《朝阳沟》改变了三团的命运。当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三团决定排演一出剧目,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他们加班加点,奇迹般地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这出《朝阳沟》搬上了舞台——这个速度放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中,显得相得益彰。据说编导杨兰春把剧本唱词就写在随身的纸烟盒上,写好一段就拿给音乐设计王基笑,王基笑设计好一段就教给演员演唱一段,演员马上就跟乐队合练——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怎么说也算是“急就章”的一出戏,后来竟然那么红,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想来这个戏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首先,编导杨兰春是老八路出身,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他对中国的农村、农民实在是太熟悉了!而且解放后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与马可他们一同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他写起农民来,自然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与当时很多应景应时的戏不同,《朝阳沟》不仅写事,而且写人、写情,人物形象立得住,情感真实生动,这戏先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王基笑是个优秀的音乐家,自从被分配搞豫剧音乐以来,他对豫剧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刻苦的钻研,并加以融会贯通。经过之前几出戏的实践,到了《朝阳沟》,设计出的唱腔全都从传统中脱胎出来,又新颖别致,把豫剧传统各流派的唱腔融为一体,甫一出炉、立刻风靡。同时,三团的演员们也进行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向老艺人学习豫剧的传统唱腔和表演,同时接受西洋声乐训练,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信条,常年坚持“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排练、三分之一的时间演出)。河南登封曹村(现名朝阳沟村)成为他们的生活基地,他们与那里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直保持至今。所以,《朝阳沟》中演员的表演非常生活化,观众看来异常亲切,觉得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贴近生活的剧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舞台表演,再加上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唱腔,《朝阳沟》想不流传,也难。

《朝阳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魏云作为女主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朝阳沟》的演出、电台录音的播放和电影的大范围放映,魏云那时候差不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农村的老太太说,找儿媳妇就要找个银环那样的!从被观众哄下舞台到成为准“大众儿媳”,这个跨越浸透着艺术家的辛勤汗水,也为古老的豫剧开辟了新的艺术道路。《朝阳沟》和豫剧三团成了一面旗帜,成为后继者效法之范,贤如常香玉,在排演现代戏时,也要到三团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三团的演员大是文工团、歌剧院出身,他们曾经奉命向常香玉等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在1980年豫剧流派会演时,“豫剧三团”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和“五大名旦”等传统流派一起载入豫剧史册,这是对三团历史地位的肯定,对三团艺术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三团道路的肯定。